栏目导航
  战争概览(2572)
  战争简介(0)
  战争背景(1990)
  军事对比(582)
  战争历程(0)
  第一阶段(0)
  第二阶段(0)
  第三阶段(0)
  重要战役(179)
  平壤之战(8)
  黄海海战(57)
  旅顺口之战(54)
  威海卫之战(24)
  辽东之战(36)
  甲午人物(3940)
  邓世昌(309)
  李鸿章(2922)
  明治天皇(122)
  伊藤博文(384)
  左宝贵(64)
  丁汝昌(109)
  刘步蟾(30)
  历史研究(1806)
  图书专著(66)
  期刊论文(629)
  会议论文(61)
  学位论文(83)
  报纸文献(967)
  史料集锦(61)
  珍贵图片(7)
  影像资料(54)
  报纸文献(0)
李鸿章创办洋务述评
作者:赵健  年份:2010-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李鸿章 洋务运动 开创性 
描述:强求富”的运动。李鸿章一生创办了一大批的军工、民用企业,以及在发展教育、交通、通讯等领域都做了不少开创性的工作。但是,这其中最令李鸿章引以为自豪的,也是他一生最重要的是创办了北洋海军,这也是李鸿章兴办洋务的主要目的。李鸿章倡导的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开中国近代化先河之功,是值得肯定的。
傅兰雅在华传播西学的历史考察
作者:赵红  年份:2010-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傅兰雅 西方传教士 西学传播 基督教思想 启蒙思想 洋务运动 
描述:傅兰雅在华传播西学的历史考察
取法西洋:洋务运动时期旅西游记中的西方海防
作者:李尹  年份:2009-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晚清 出洋国人 旅西游记 海防文明 洋务运动 
描述:手认识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 本文在对洋务运动时期出洋国人所作的游记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试图重现这一时期中国人亲历西方、考察海防文明的心路历程,继而揭示其对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影响。出洋国人考察西方海防文明,有个由浅及深的变迁过程,从最初对西方“坚船利炮”的走马观花,逐步发展到对西方海防文明中征练制度、人才培养乃至海军成军的注重和效仿。另外,考察的经历又使出洋中国人的海防意识、海防思想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转变。而他们在西方对海防文明的考察结果,对国内以海防建设为中心的洋务运动产生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与影响。出洋国人(旅西游记的作者)是个较为复杂的群体,他们的政治社会地位、文化素质皆有所不同,这些不同直接导致了他们观察、判断和记述西方的角度乃至观点上存在差异。本文对这个群体也作了初步的探析。 出洋国人前赴后继考察西方海防文明的历程贯穿整个洋务运动时期。而一整代中国人费尽心血所建立起的海防系统,在甲午一战中便分崩离析。时局用残酷的事实告诉中:仅在原有的国家本体上小修小补的方式,仅仅依靠近代式的枪炮船械、仅仅依靠模仿近代化的海防,并不能实现国家的自强,并不能改变民族受欺凌的局面,只有实行社会的大变革,才能因应时代大变局。
近代化视角下的洋务运动教学
作者:祁红霞  年份:2009-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洋务运动 近代化 高中历史教学 
描述:试。洋务运动涉及军事、经济、文化诸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一度引起了广泛的国际关注。它虽然没能挽救中国,但它不仅顺应了世界近代化运动的历史潮流,成为世界近代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为中国的进步、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链条上的第一环。从近代化的角度解析洋务运动能够让学生比较全面地理解近代化的涵义和了解我国近代化艰难的历程。
初中历史洋务运动教学问题研究
作者:许峰  年份:2009-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洋务运动 近代化理念 初中历史教学 
描述:教学带来难度。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洋务运动的经济近代化的主题渐渐为人们所公认,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教学中全面认识洋务运动“在近代化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已成为需要和可能。 本文拟在初中历史的特定教学情境中,以新课程理念面对初中生的认知水平与特征展开。主要探讨如何以近代化视角面向初中生进行近代工业的产生、教育的发端、人物的评价和对于洋务运动的整体评价等方面内容的具体教学。在教学中力求实现理性认识100多年前的人们的奋斗经历,加深理解今日的改革开放,培养学生的现代价值观念、对于历史的判断和对于未来的远见。
洋务运动时期海防思想研究
作者:孙成华  年份:2009-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海防思想 晚清 洋务运动 近代化 
描述:,从而把林则徐、魏源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由理论付诸实践。对于如何处理中学和西学的关系,洋务派提出了“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即保留中国传统的封建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装备和技术,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中本西末”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也是洋务派军事变革的基本原则。 从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到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发生前是洋务派海防思想的萌芽阶段,创建新式海军始终是这一阶段的中心问题。洋务派在军事自强运动伊始,就非常重视海防问题,将加强海防,防御外敌海上入侵作为重要任务。但限于当时新式军事工业基础的缺失,新式水师的舰船来源只能靠外购。通过阿思本舰队事件后,清政府才开始了靠发展中国自己的造船工业来创建海军的进程。 洋务运动时期海防两次论争是洋务运动时期海防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本文重点展开研究的对象。海防第一次论争在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背景下展开,建立海军是这次海防论争的主要议题,参加论争的洋务派官员虽然对中国国防重心是陆防还是海防等问题存在争议,但都认识到海防危机日趋严重这一事实。李鸿章的海防思想在这次海防论争中对清政府的海防决策影响最大,并在其《筹议海防折》中系统表达了对海防问题的认识,提出了海防重点、防卫之法、海军组建等主张,从中可以看出李鸿章深受德国希理哈所著《防海新论》的影响。通过这次海防论争,清政府做出海防紧要,既为目前当务之急,又属国家久远之图的决策,此次论争最终确定南洋北洋并举的海军建设方针,近代中国政府制定的第一个海防海军建设方案由此形成,并对近代中国海军建设产生重要影响。1884年中法战争中福建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认识到海防海军建设与西方列强的巨大差距,洋务运动时期海防第二次论争由此引发。经过此次论争,清政府最终做出“大治水师” 的决策,用以解决海战中暴露出的“造船不坚、畛域攸分”等问题,并把“精练海军”作为海防建设“第一要务”;成立海军衙门统一海军领导权;购买铁甲巨舰;建造海防军港基地;明确强调日本对中国海防的威胁;强调台湾在中国海防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海防第二次论争是海防第一次论争的继续和深化。本文主体部分以海防两次争论为背景,从地缘政治角度重点探讨了其产生的必然性,同时详细分析了海防与塞防之争、分区设防与统一调度的论争、制造舰船与购买舰船的论争,虽然海防论争关注的主题不断变化,但从两次论争的具体探讨中,我们看到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洋务运动时期海防思想正经历着从传统到近代的观念转变。 尽管洋务运动时期海防思想的实践成果主要体现在武器装备的近代化和新式海军人才的培养方面,就西学本质而言,“中本西末”始终是其基本指导思想,因此洋务派无法彻底超越自身观念的局限。在近代海军建设过程中,洋务派从未提出关于海军军制的理论。而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海军的主要作战指导思想是“自守口岸”的消极防御思想,其消极性体现在海军始终被视为配合陆上部队防守口岸的工具。相比同时期的日本,不仅始终强调海军作为独立军种的重要性,而且始终贯彻争夺制海权的思想,这也最终导致了日本海军近代化建设的成功而清政府海军近代化建设的失败,同时也就注定了中日甲午战争中一胜一败的结局。 作为中国近代海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洋务运动时期海防思想既有不可忽视的历史地位,也有明显的局限性。因此,研究洋务运动时期海防思想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国军事近代化和社会近代化的历史进程,更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海防思想观念的转变在近代化过程中曾起到的积极作用。洋务运动时期海防思想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对比分析中国洋务运动时期海防建设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海防建设,我们发现洋务运动时期海防思想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有以下特点:一是海防思想的发展具有被动性,海防海军建设和作战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的根源,很大程度上来自外敌海上入侵对国防安全造成的威胁,是特殊历史时期抗御外患压迫的应变式反映,而非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自身要求。二是海防战略的保守性。作为当时统治阶层主流思想观念的体现,消极保守的海防战略始终在近代海防中占据统治地位,这不仅制约了海军建设发展,而且成为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海上作战失败的重要原因。三是海防理论缺乏系统性。这一时期海防理论著述相比西方不仅陈旧落后而且零散,与同时期的日本相比也存在明显差距。 洋务运动时期国防观念的转变,也就是从传统重陆轻海的传统国防观念向近代国家安全观念的转变,是本文要讨论的核心问题。通过对洋务运动时期海防思想的研究,我们不仅揭示了中国海防观念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过程,而且从中也可以得到很多启示:首先,必须认识到提高全民族的海洋观念和海权意识的重要性;中国只有切实转变观念,充分重视海洋这条与世界联系的纽带,才能走上面向世界的开放发展之路。其次,必须认识到海防和海军建设的长期性与复杂性,海军建设是一个科技含量很高的复杂系统工程,在与国家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同时,海军建设更需要先进海防理论体系的支持。
《格致书院课艺》中的科学内容研究
作者:沈立平  年份:2009-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格致书院课艺》 科学传播 洋务运动 
描述:要内容如下:绪论部分,简要介绍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学术价值,简略回顾学术界对《格致书院课艺》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四个方面。第一章,“背景分析”。概述课艺之前西学在中国传播的情况以及格致书院创办、课艺实施过程。第二章,“课艺对西学总体认识”。对西学的早期认识“格致”以及与原有概念的比较,“西学中源”说在认识及接受西学知识中起的媒介作用,最后是大众对近代科学体系架构的认识。重点分析了格致之学中西异同论、西方格致学说源流、泰西格致之学与近刻翻译诸书详略得失何者为最要论、周髀经与西法平弧三角相近说、西历称善适承明季之衰试证之几篇课艺。第三章,“典型科学类课艺分析”。根据各门具体科学间联系,分为天地类、理化类、医学类三类课艺分析,重点研究了西法测量绘图、化学元素命名...
近代中日两国聘用外籍专家的比较研究
作者:徐茂慧  年份:2009-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洋务运动 明治政府 外籍专家 聘用 差异 
描述:同:由于中国在聘用洋员的过程中发生了洋务派与顽固派的激烈争论和冲突,故起步晚,且进展迟缓;而日本则没有发生类似的争论和冲突,故起步早、步伐快;且聘用的目的也存在着维持封建统治(中国)与发展资本主义(日本)之别。(2)聘用人数:日本远多于中国;且作为小国的日本相较于老大的中国而言,其平均密度更高。(3)所聘洋员的职业分布:在中国以技师为主,且主要集中在军事工业和重工业部门,学西方停留在“器物”层面;而日本则广泛分布于行政、军事、经济、司法、教育等各领域及私人资本企业中。(4)聘用的主体:在中国承担聘用洋员任务的主体是洋务派,在日本则是明治政府,二者在权威性及领导者的素质等方面也存在差异。中日两国在对洋员的选聘条件及使用管理上也存在差异。(1)洋务派在与洋员签订的合同中,对其权限的规定较为宽泛,且含糊...
民族性与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教育
作者:杨淑媛  年份:2009-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民族性 明治维新 教育改革 西化教育 集团主义 凝聚力 
描述:。民族性对一个国家的影响是无形的,但是无形中巨大的精神力量足以指引一个国家前进的方向。本文试图着重从民族性的角度对日本教育特点进行研究。从日本民族性的形成与特点方面展开,进一步探讨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民族性对教育的巨大影响。本文分为三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日本民族性的特点。从民族性的概念入手,阐述了日本民族性的特点和形成因素。提出集团主义、自卑感与优越感的矛盾心理和武士道精神是日本民族性的三大特点,并阐述教育与民族性关系的理论。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中心内容,主要讨论民族性与明治维新后日本教育发展的关系。首先阐述日本三次教育改革的特点与取得的成效,其次总体论述民族性在三次教育改革中所起的作用。即日本的集团主义、自卑与优越的民族性和武士道精神。这些对日本教育的腾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三...
从中日早期现代化进程看科学与社会
作者:徐铭辰  年份:2009-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现代化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明治维新 科技 
描述:社会的视角,通过对中日两国现代化改革过程的比较,来审视和探寻中国与日本走上不同的现代化之路的缘由,并进一步阐明科技在中国现阶段的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分析现代化是如何在科学与社会的互动作用下不断进步发展的,并提出一些促进现代化进程的积极建议。本文分四章来叙述:第一章对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改革——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进行讨论;第二章对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内容进行概括,简要分析明治维新是如何为日本现代化的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第三章对中日两国试图谋求社会发展的改革做了分析和比较,找出改革成败的原因;第四章从中日现代化进程的比较研究中,进一步深入阐述科学与社会的互动作用对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得出结论——现代化进程取得胜利的充要条件:要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全方位改革的相互配合,要有先进的领导阶级,要有安定的社会环境...